中学时期我有个很有意思的同学,特别会聊天,从历史故事到近代作家画家的小故事都如数家珍。其实有时是很平常的事情,但从她嘴里出来就特别逗。
后来和她坐了同桌,生活里增添了好多让人捧腹大笑的瞬间。坐在我们前后左右的同学都喜欢找她聊,在那些被题海埋没的少年时期特别解压,
初中三年我是个自卑的学霸,又丑又胖又笨,所以没什么话好说,默默地羡慕着这么一个妙趣横生的女孩子。面对什么人都能打成一片,侃侃而谈。
所幸高中后我的成绩提起来了,当上了英语课代表,然后稍微瘦了一点,有了追求者。
于是我决定抛头露脸,竞选学校的宣传部长,得瑟一下。我的这位同桌主动要求帮我修改演讲稿,所有的句子都润色了一番,加了好几个有趣的段子和几个打动人心的隐喻。我就这么顺利当选了。
当时我对她膜拜的心情无以言表。我觉得她的文采和口技是天生的、一般人所不具备的素质。
但我也向往着有一天能像她一样做个丰富有趣的人,生动曼妙,让人着迷。
相处久了后我发现她爱读书,什么都读,从王小波到余秋雨再到张爱玲,都是津津有味。她与我分享读后感时我能隐约看到她内心深处庞大而丰富的世界。
我也试着去读那些她喜欢的书,在还没有什么人生阅历的时期都是似懂非懂,没能收获到她那么深刻的感悟,但不管怎样日子久了脑子里也莫名充实了起来。
改变人生的演讲
高三时我跳过了高考,很幸运的保送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我选了外交学,希望毕业后去外交部工作,当个受人尊敬的公务员、代表我的国家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
但大二时的一次跨文化交流演讲改变了这个打算。
当时美国的Freeman Foundation举办了一个活动,邀请美国和亚洲的大学生投稿写写“crossing borders, connecting cultures”为主题的文章。优秀的作者会被邀请在中国和日本做演讲,免费游览交流。
我被“免费”去日本玩一趟这个点吸引了。
于是在北大的图书馆泡了整整两个星期,整出了一篇比较中美日三国人民在感受快乐、悲伤和孤独时的情绪文化差别。这是我人生中撰写的第一篇专业性质的长论文。
然后我和另一个中国女孩被选中了去参加这个有趣的活动。
第一次面对那么多人做学术演讲我还是有点犯怵。台下做了好久的ppt和脱稿演习,上台时还是紧张得心跳到嗓子眼。
第一次在国内的演讲平淡无奇,然后飞到日本再讲一次同样的内容时我就不那么紧张了。我决定在最开始的自我介绍时插播几个笑点。我没有像其他演讲者那样介绍自己来自哪里读的什么专业,我直接开玩笑似的介绍我的爱情观。
我说我梦想着当个背包客,去到世界不同的角落,然后不经意间在异国他乡碰到一个投缘的爱人。然后我们可以一起环游世界。“With a backpack on our back, I mean on his back(刻意的笑点),我们会找到一个最喜欢的地方住下来,生孩子,过完余生“。
没想到我刻意幽默的效果无比好,逗得台下的观众呵呵一大片。看着大家的笑脸,我自己也更加放松,整个演讲收放自如,随口加了好几个有趣的例子,最后的掌声超出我预料的热烈。
演讲结束后一位来自芝加哥大学的教授给我颁了最幽默奖,夸赞我是个天生的外交官,他极力推荐我去申请他们学校深造,说我很适合去国际组织工作或是留校任教搞科研。
于是我就地改变了志向,决定去美国读研。有趣的人生需要有勇气走出去,去体验去发现。
他给我写了一封美式热情洋溢的推荐信,帮助我成功拿到芝加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最后我去了康奈尔大学,因为人家给了丰厚的奖学金。
不过我如他所说的去到了联合国工作,看到了一个更加宽阔的世界。
我的爱情梦想也如我所说的实现了。我在大四那年夏天去澳大利亚做环保活动时认识了一个很投缘的法国男孩,而后他变成了我的老公。我们一起在美国、英国、瑞士和法国飘荡,工作旅游生活,生了两个孩子。
王小波说,“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还好,我俩彼此都觉得对方很有趣。
凤凰涅槃的那两年
实在是不想称自己为“凤凰“,但在康奈尔读研的那两年确实就如投身火海一般,经历了痛苦的文化冲击与学习工作压力,最后在纽约重生,毕业一个月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在帝国大厦里当上了咨询师。
来到美国的第一个学期我过的有声有色,趁着一股新鲜劲儿满校园的交新朋友,上课时全然一个初生之犊不畏虎积极参与发言讨论,然后还特别幸运的找到了一份校园兼职的工作,在一个企业家采访节目里做主持人和幕后编辑。
到了第二个学期我突然发现我的学科成绩从稳定的A+在往下降,因为出现了一门我不擅长的经济学和一门厌恶至深的统计学,即使我很努力的去学但每次考试下来非常有挫败感。
另外我的校园兼职工作发展的过于快速,超过了我的精力能够承受的范围,时常在办公室发偏头痛。当时在经理的鼓励下我开启了一个新的专栏,专门采访在校创业的年轻企业家。因此我需要自己搜索附近的合适人选,联系采访事宜,自己当主持人录像采访,完了后要打字幕编辑视频发布在网上。每天上完一天学写完作业已经累的半死,最后再去办公室忙活时感觉脑袋超负荷工作要爆炸了。
最后在感情上也是很不顺利,纠结于异地恋和无处倾诉的痛苦之中。身边的中国同学觉得我太美国,喜欢和美国同学聊天和出去玩;而同班的美国同学觉得我的想法很中国,没办法深交。我就像个中间人士,两个大圈子都融不进去。
到了留美第二年我参加了Cornell in Washington的项目,就是在华盛顿一边实习一边上学,这样毕业时更容易在实习的单位留下来。
当时我顺利的找到了一个在非盈利组织的教育部门当实习生的工作,组织名叫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他们非常慷慨的给我发了可观的实习工资并承诺做的好毕业后可以留下来,他们有名额可以办理H1B工作签证。
于是我仿佛看到了新的曙光一般重新打起鸡血,一边吃着偏头痛的止痛药一边白天实习晚上上学。
不料毕业前夕遇上了美国2008金融危机,给外国人的H1B工作签证紧缩,组织找我谈话说他们不再有能力帮我办理工作签证,即使他们非常想把我转为正式员工。
这个消息犹如当头一棒,敲得我粉身碎骨。我拖着疲惫的身躯收拾行李回纽约参加最后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和毕业典礼,同时开始海投简历,错过了校园招聘这些海投都是石沉大海。
还好有个OPT,我毕业后有一年时间继续找有H1B的工作。于是我破釜沉舟,直接在曼哈顿最中心的高级公寓租好了房,搬过去后一心一意研究附近可以步行到达的公司,放弃了当时最喜欢的国际组织工作(国际学生没有H1B都白搭),只看industry。
两周后我收到了第一个面试通知,公司就在帝国大厦,我从公寓步行五分钟可以到。这么好的机会我当作救命稻草般超水平发挥。从单面到群面,最后一轮面试十个人就我一个刚毕业的女生,竟然成功把九个大男人斩压。刚走路回家没多久就接到HR的电话说我被录用了。
其实我的专业能力不是最厉害的,但接受offer开始工作后公司的CEO一次无意提起说他们很欣赏我的软性能力(soft skills),强悍的沟通能力很适合做咨询。
纽约生活的天上人间
这份咨询工作非常适合当时一腔热情的我,全身心的投入到与客户沟通然后给他们攥写最佳方案,第一年收到年终奖提成后年薪过了六位数。
因此我对自己毫不吝啬,下班后和美国同事或朋友一起品尝纽约各色美食,入夜后去探索不同风格的酒吧,一边品酒一边侃大山,或是去朋友家的roof top聚会,每次都是别样风景。
周末我们去百老汇看秀,去博物馆看展,去中央公园和高地遛弯,我还加入了一个网球俱乐部,每周日打场比赛。
对于我来说,纽约不是最美的城市,也不是很适合居住的地方(挤一次纽约的地铁就能感受到各种脏乱差),但是我生活过的城市里最精彩的,最丰富又包容。
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人类文化中所有的优点和缺点都在这里放大,展现的淋漓尽致,三观不断摧毁又重建。
在这里我交到了各路人士朋友,好像每个人都来自世界不同的角落身怀着不同的绝技,在纽约尝试实现或大或小的梦想。每天都深刻的体会着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糅杂在一起的融洽感,大家即很相似又很不同,。
虽然之后在伦敦这个国际大都市也生活了五年,但在我眼里,纽约相比起来还是更加包罗万象,我还是更喜欢在纽约的感觉,更有归属感。
在这里无论是才华横溢的神仙还是各路奇葩都能找到一定的归属感,因为大家都见过了各种妖魔鬼怪,而且“nobody gives a shit about you“。因此大家都不评价,只管活出自我,无比自由。
忘记是谁说过一句经典,“Whatever you can find in this world, you can find It in New York“。确实如此,我在这里实现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梦想,体验了一回作为纽约客的醉生梦死,最后练就了一颗无比强大的内心,从此以后我的人生不受限制。